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零基础必看:中级会计需要考几科?难度是否比初级高?通过率对比
发布于 2025-10-26 06:48:03 作者: 俞尔容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的企业才能够合法地运营。接下来,主页将带大家认识会计做账分为几类,并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告诉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减轻一些烦恼。
零基础必看:中级会计师需要考几科?难度是否比初级高?通过率对比
刚接触会计考证的零基础考生,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中级会计师和初级比,到底难多少?要考几科才能拿证?通过率低到不敢报怎么办?” 其实中级会计并没有想象中 “高不可攀”,只要先理清考试框架、读懂难度差异,零基础也能有针对性地备考。这篇从 “科目数量、难度对比、通过率参考” 三个核心问题入手,帮你全面了解中级会计,消除入门焦虑。
一、先明确:中级会计师考 3 科,需在 2 年内考完
和初级会计 “1 次过 2 科” 的要求不同,中级会计的考试科目和通过规则更灵活,零基础不用怕 “一次学不完”:
中级会计师考试固定考 3 科,分别是《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考生需要在连续 2 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 3 科,才算合格。比如第一年过了《中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第二年只需考《财务管理》;若第二年《财务管理》没通过,第三年就需要重新考《中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以此类推。
从科目内容来看,3 科各有侧重,零基础可以先简单理解:
《中级会计实务》:偏 “实操核算”,涵盖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等内容,是 3 科中内容最多、综合性最强的科目,需要理解的账务处理逻辑也更复杂;《财务管理》:偏 “计算分析”,涉及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控制等模块,需要掌握大量公式,且计算量较大,对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但只需初中数学水平,不用怕);《经济法》:偏 “记忆理解”,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法律法规,需要背诵的法条较多,但考点相对集中,多结合案例理解会更易记忆。
对零基础来说,不用一开始就追求 “3 科全报”,可以先从《中级会计实务》或《经济法》入手 —— 前者是中级的 “核心基础”,学好能为另外两科铺路;后者记忆性内容多,入门难度相对低,适合零基础建立备考信心。
二、关键对比:中级难度比初级高多少?3 个核心差异要读懂
很多零基础考生是先考了初级,再考虑进阶中级,担心难度跨度太大跟不上。其实中级和初级的难度差异,主要体现在 “考察深度、内容广度、能力要求” 三个方面,并非 “完全断层”,初级的基础能为中级铺垫不少:
1. 考察深度:初级 “入门了解”,中级 “深入应用”
初级会计更侧重 “让考生看懂基础会计逻辑”,比如《初级会计实务》会教 “存货的入账价值怎么算”,但不会深入到 “存货跌价准备的连续计提与转回”;《经济法基础》会讲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但不会细究 “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特殊计税方法”。
而中级会计则要求 “考生能独立解决复杂业务问题”:比如同样是 “长期股权投资”,初级可能只考 “初始入账金额的计算”,中级会进一步考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账务处理”,甚至会结合 “合并报表” 综合出题,需要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
简单说,初级是 “教你认账”,中级是 “教你做账、管账”,对知识点的应用深度要求更高。
2. 内容广度:初级 “精简基础”,中级 “全面拓展”
初级会计的内容是会计行业的 “入门必备”,两门科目加起来的核心考点约 600 个,且多是基础概念和简单操作;而中级会计 3 科的核心考点超 800 个,还新增了很多初级没有的内容。
比如《中级会计实务》比《初级会计实务》多了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 等章节,这些都是初级不涉及但中级的重点;《财务管理》则是初级完全没有的科目,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财务分析、投融资决策等内容;《经济法》虽然和初级的《经济法基础》有部分重叠(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但中级会新增 “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 等更复杂的法律模块,法条细节也更繁琐。
不过对零基础来说,这种 “广度拓展” 是循序渐进的 —— 先学初级打基础,再学中级时,对 “会计科目、税法基本逻辑” 的理解会更轻松;如果直接学中级,建议先花 1-2 个月补一补初级的核心内容(如会计等式、基础分录、增值税基本规则),能减少后续学习的阻碍。
3. 能力要求:初级 “记忆为主”,中级 “理解 应用”
初级会计的考察方式以 “客观题” 为主(单选、多选、判断),即使是少量主观题,也多是 “直接套用公式” 或 “简单写分录”,比如让你计算 “当月应交增值税额”,只需代入已知数据即可,不需要太多分析。
中级会计则更侧重 “主观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且占分比例更高(3 科主观题占分均在 50% 左右)。比如《中级会计实务》的综合题,会给一个复杂的企业业务场景,涉及 “收入确认、资产减值、所得税调整” 等多个考点,需要你先分析业务逻辑,再一步步写分录、算结果;《财务管理》的计算分析题,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会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甚至需要自己推导部分数据;《经济法》的案例分析题,需要你结合法条判断业务是否合规,还要准确引用法条原文说明理由,不能只靠 “大概记忆”。
简单来说,初级是 “记住就能得分”,中级是 “理解了、会用了才能得分”,对零基础的学习能力和耐心要求更高,但只要跟着节奏学,也能逐步适应。
三、通过率对比:中级比初级低,但零基础不用怕 “低通过率”
很多零基础考生看到 “中级通过率低” 就打退堂鼓,其实需要先读懂 “通过率背后的真相”,避免被数据吓到:
从官方公布的近年数据来看,初级会计的通过率通常在 20%-25% 左右,而中级会计的通过率在 10%-15% 左右,确实比初级低一半。但这种 “低通过率”,并非完全因为 “难度高”,还有两个关键原因:
一是中级考生多为 “在职备考”,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人中途弃考或复习不充分。比如 2024 年某省中级报考人数 10 万,实际参考人数只有 6 万,弃考率达 40%,这部分弃考人群直接拉低了整体通过率;
二是中级对 “工作年限” 有要求(比如大专学历需满 5 年会计工作经验,本科需满 4 年),考生中不乏 “多年未接触会计知识” 的职场人,基础薄弱且学习效率低,也会影响通过率。
对零基础来说,只要避免 “盲目报考、中途弃考”,通过率其实能大幅提升。比如专注备考 1 科或 2 科,每天保证 2 小时学习时间,跟着基础课逐步理解考点,而非 “考前突击”,通过的概率会比 “裸考、半裸考” 的考生高很多。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大量零基础考生通过系统备考,用 2 年时间拿下中级证书 —— 关键不在于 “基础有多差”,而在于 “是否愿意稳扎稳打”。
四、零基础适配建议:这样备考,降低中级难度
读懂了科目、难度和通过率后,零基础考生可以从这 3 个方向入手,让备考更顺畅:
先补 “初级核心基础”,再学中级
如果没考初级直接学中级,建议先花 1 个月左右补学初级的重点内容:比如《初级会计实务》中的 “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基础分录、存货 / 固定资产的简单核算”,《经济法基础》中的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规则”。不用学完初级所有内容,重点掌握 “能为中级铺垫的基础知识点”,避免学中级时因 “连会计科目都不认识” 而卡壳。
首年报考 “1 难 1 易” 组合,减少压力
零基础首年不建议报 3 科,也不建议报《中级会计实务》 《财务管理》的 “难难组合”,可以选 “1 难 1 易”:比如《中级会计实务》 《经济法》,前者打基础,后者记忆性强易拿分;或《财务管理》 《经济法》,用《经济法》的 “低难度” 平衡《财务管理》的 “计算压力”。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率,又能提升首年通过科目的概率,增强后续备考信心。
用 “碎片化理解” 代替 “死记硬背”
零基础不用一开始就追求 “背完所有公式、法条”,可以先从 “理解逻辑” 入手:比如学《财务管理》的公式,先搞懂 “这个公式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再推导公式的来源,而非直接死记;学《经济法》的法条,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理解(比如用 “租房合同” 理解合同法中的 “违约责任”),比单纯背诵更容易记住。
总结:零基础学中级,“先懂再学” 比 “怕难放弃” 更重要
对零基础来说,中级会计的 “难度” 更多源于 “未知的恐惧”—— 其实只要先明确 “考 3 科、2 年过” 的规则,读懂 “中级比初级深在应用、广在内容” 的差异,再结合真实通过率调整预期,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节奏。
记住:没有 “天生不适合考中级” 的零基础,只有 “没找对方法就放弃” 的考生。从今天开始,先花 1 周时间了解 3 科的章节框架,再从简单的知识点入手,慢慢积累 ——2 年后拿到中级证书的你,会感谢现在勇敢迈出第一步的自己。
#零基础中级会计备考 #中级 vs 初级难度对比 #中级会计通过率 #会计考证攻略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会计做账分为几类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主页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