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炒股不记账,赚钱全白忙!这十笔账必须算明白,不然利润全被吃了
发布于 2025-10-31 06:54:03 作者: 闻人凡雁
注册公司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它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如果你想要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你需要了解如何注册公司,并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今天主页带你认识安全生产资金做账以及应该怎么解决它,如果我们能早点知道解决方法,下次遇到的话,就不用太过惊慌了。下面,跟着主页一起了解吧。
上周帮表哥整理股票账户,他拍着大腿喊:“这半年明明好几笔交易都赚了,怎么本金才多了几千块?”我翻了翻他的交易记录,光频繁操作的手续费就扣了8000多,有两笔追高亏的钱他早忘到脑后,还有分红扣的税、补仓算错的成本,一堆糊涂账堆下来,赚的钱早被悄悄“吃”光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做了12年股票的老陈,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花10分钟记账。去年行情一般,他却比很多天天盯盘的人赚得多,秘诀就是“账算得清,坑踩得少”。他跟我说:“炒股就像开小卖部,你连进货花多少、卖货赚多少、房租水电扣多少都不清楚,咋可能赚钱?那些不记账的股民,赚了是瞎蒙,亏了都不知道亏在哪。”
确实,现在90%的股民眼里只有K线涨跌,觉得记账是多此一举,可等到年底算总账才发现,要么是手续费堆成了“小山”,要么是隐性成本吞了利润,甚至连自己到底赚没赚钱都搞不清楚。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老陈坚持记了12年的“十笔关键账”拆透,从怎么算到怎么用,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货。不管你是刚开户的新手,还是炒了几年的老股民,把这些账算明白,才能让赚的钱真正落袋为安(注:只讲记账逻辑不荐股,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一、先掰扯清楚:炒股为啥非得记账?不是瞎耽误功夫
老陈说,他刚炒股那两年也不记账,2013年觉得自己赚了不少,年底清仓时才发现,光佣金和印花税就扣了1万2,还有几笔止损的亏损没算,实际盈利比自己预估的少了一大半。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记账,没想到不仅守住了利润,还改掉了乱交易的毛病。
1. 记账不是算数字,是算清“真实利润”
很多人以为“卖出价减买入价”就是赚的钱,可实际上,手续费、印花税、分红税这些“小钱”加起来,能把不少利润啃得只剩骨头。
比如10元买1000股,12元卖出,看着赚了2000元吧?但仔细算:买入时佣金5元(万3佣金,不足5元按5元收),过户费1元;卖出时佣金5元,过户费1元,印花税12元。加起来成本24元,实际只赚1976元。要是不记账,你还以为自己赚了2000元,差的这24元看着少,一年交易几十次,就是几百上千块。
老陈见过更离谱的:有个散户去年交易了120多次,佣金加印花税扣了2万多,可他自己压根没察觉,年底还纳闷“为啥操作挺顺却没赚钱”。
2. 记账不是记流水,是帮你“避开大坑”
记账最值钱的地方,是能帮你发现“隐形问题”。老陈的账本里记着:2021年他买了8次题材股,7次都亏了,光这一项就亏了3万;2022年他减少题材股交易,换成了4次消费股,只亏1次,反而赚了2万。
“账本就是你的‘错题本’,”老陈说,“哪类股票一买就亏、多久交易一次最划算、佣金太高还是太低,翻账本一眼就看出来。改了这些毛病,比学10个技术指标都管用。”
二、核心干货:这十笔账必须记,少一笔都可能白忙
老陈的账本里就盯着十笔账,每一笔都有固定的记法,简单到用手机备忘录就能搞定。他说:“这十笔账就像十个‘钱袋子’,每笔都捂紧了,利润才留得住。”
1. 买入成本账:别只算股价,手续费藏着“猫腻”
误区:大多人以为买入成本=股价×股数,比如15元买2000股,就觉得成本是3万元。
真相:买入要扣三样钱:佣金(券商收)、过户费(交易所收),这两项都得算进成本里。
举个真实例子:老陈2024年3月买了2000股某消费股,股价15元,他的佣金是万3,过户费是成交金额的0.001%。
- 股价成本:15×2000=30000元
- 佣金:30000×0.0003=9元(超过5元按实际收)
- 过户费:30000×0.00001=3元
- 实际总成本:30000 9 3=30012元
记账要点:必须写清楚“日期、股票名、股价、股数、佣金、过户费、总成本”。像老陈的账本里就记着:“3.15 某消费股 买 15元 2000股 佣金9元 过户费3元 总成本30012元”。
这样算下来,股价得涨到15.006元才算真赚,要是只看股价,很可能“看似赚了实则亏手续费”。老陈说:“我见过新手15元买的股,15.005元就卖了,还以为赚了,其实倒贴手续费。”
2. 卖出收入账:印花税是“必扣项”,别漏算
误区:卖出只扣佣金,跟买入费用一样。
真相:卖出比买入多了一笔“印花税”(国家收,卖出时单边收0.1%),这是大头,尤其是金额大的时候,能差出不少钱。
还是拿老陈那笔交易举例:2024年6月他以18元卖出2000股,成交金额36000元。
- 卖出金额:18×2000=36000元
- 印花税:36000×0.001=36元(必须扣)
- 佣金:36000×0.0003=10.8元
- 过户费:36000×0.00001=3.6元
- 实际到账:36000-36-10.8-3.6=35949.6元
记账要点:记好“日期、卖出价、成交金额、印花税、佣金、过户费、实际到账”。老陈的记录是:“6.20 某消费股 卖 18元 36000元 印花税36元 佣金10.8元 过户费3.6元 到账35949.6元”。
用实际到账减去买入总成本,35949.6-30012=5937.6元,这才是这只股票的真实收益。要是漏了印花税,你会以为自己赚了6000元,实际差了60多块。
3. 补仓/减仓调整账:别让“平均成本”坑了你
误区:补仓后平均成本=(第一次股价 第二次股价)÷2,比如10元买1000股,8元补1000股,就觉得成本是9元。
真相:补仓的手续费、过户费都得算进总成本,平均成本比“简单平均”高,算错了很容易卖早了。
老陈2023年买某医药股就吃过这亏:12元买1000股,佣金5元,过户费1.2元,成本12006.2元;后来跌到10元补1000股,佣金5元,过户费1元,补仓成本10006元。两次总成本是12006.2 10006=22012.2元,平均成本是22012.2÷2000=11.006元,不是(12 10)÷2=11元。
他一开始算错了,股价涨到11元就卖了,以为不亏,结果扣完卖出费用还亏了几十块。后来记账时专门加了“补仓调整项”,再也没犯过这错。
记账要点:补仓/减仓后立刻更新:“补仓日期、价格、股数、费用、累计成本、累计股数、新平均成本”。减仓同理,要按平均成本算亏损或盈利,不能只看单次价格。
4. 现金分红账:分红不是“白给的钱”,可能要扣税
误区:分红到账多少就是赚多少,不用记账。
真相:分红要扣“股息红利税”,持股时间越短扣税越多,而且分红后股价会除权除息,得算总账才知道赚没赚。
比如老陈持有某银行股10000股,2024年每10股派3元,分红3000元。因为他持股超过1年,免税,实际到账3000元;要是他只持股2个月,就得扣10%的税,到手2700元;持股不满1个月,扣20%税,只剩2400元。
更关键的是,分红当天股价会跌,比如分红前股价5元,分红后会变成4.7元,要是你只看股价,会觉得亏了,其实分红的钱已经到账了。
记账要点:记清“分红日期、股票名、分红金额、扣税金额、实际到账、除权后股价”。老陈会专门备注持股时间,避免为了分红短期买卖,白白扣税。
5. 打新收益/成本账:别只记赚的,亏的更要记
误区:打新赚了就高兴,亏了就忘,觉得是“偶然”。
真相:打新不是稳赚,新股破发、新债亏损都很常见,不记账很容易“赚小亏大”。
2024年有只新股发行价25元,老陈中了500股,上市第一天就跌到22元,他果断卖出,亏了1500元,还扣了5元手续费,这笔亏损他老老实实记进账本。同年他打新债赚了800元,算总账时发现打新其实亏了705元,后来就减少了高价新股的申购。
反观他的朋友老张,只记打新赚的钱,去年新股破发亏了3000多都没算,年底还以为打新赚了不少,白白踩了坑。
记账要点:不管赚亏都记:“打新标的、中签金额、卖出价、费用、收益/亏损”。每月汇总一次,就能知道打新到底是赚是赔,该不该继续。
6. 融资融券利息账:借钱炒股,利息比你想的多
误区:融资融券只算股票涨跌,忽略利息支出。
真相:融资利息是“刚性支出”,不管股票赚不赚都得付,算错了很可能“看似赚了实则亏利息”。
老陈2023年融资10万元买股票,年利率6%,用了3个月,利息是100000×6%÷12×3=1500元。后来股票涨了2000元,扣完利息实际只赚500元。要是他没记账,还以为自己赚了2000元,压根不知道利息吞了大半利润。
更要注意的是,融资逾期会收罚息,有个散户忘了还融资款,一天罚息就收了200元,这都是没记账的锅。
记账要点:记好“融资/融券金额、利率、使用时间、应付利息、实际支付利息”。算股票收益时,必须把利息扣掉,才是真实收益。
7. 可转债交易账:别和股票混着记,费用不一样
误区:把可转债和股票放一起记账,忽略费用差异。
真相:可转债没有印花税,佣金也更低(一般万0.5),但交易频繁的话,费用照样积少成多,单独记账才能算清。
老陈2024年炒可转债,100元买100张(10000元),105元卖出,佣金是10000×0.00005=0.5元,实际收益是(105-100)×100-0.5=499.5元。要是他和股票混着记,按股票佣金万3算,就会多算2.5元,长期下来差不少。
还有人炒可转债一天交易十几次,看着每次赚几十块,年底一算佣金扣了几千,就是因为没单独记账,没察觉频繁交易的成本。
记账要点:单独建“可转债账本”,记“名称、买卖价格、张数、佣金、收益”,和股票分开算,避免费用混淆。
8. 跨市场交易手续费账:港股、美股的“隐藏费用”多
误区:炒港股、美股按A股费用算,漏了额外支出。
真相:通过港股通、美股通交易,有证券组合费、汇率转换费、经手费等一堆费用,单次不多,长期交易成本很高。
老陈2023年通过港股通买某港股,买了10000元,光证券组合费就扣了12元,汇率转换时因为当天汇率波动,又亏了80元,这些费用比A股佣金还高。他一开始没记账,后来查账单才发现,半年跨市场交易的额外费用就扣了500多。
还有人炒美股忽略了“碎股交易费”,买了不足100股的碎股,每次交易都多扣几美元,积少成多也是笔不小的支出。
记账要点:跨市场交易单独记:“市场类型、股票名、成交金额、各项手续费、汇率损失、实际成本”。别和A股混为一谈,每次交易后立刻核对券商账单,避免漏记。
9. 亏损止损账:别逃避亏损,记清楚才不会再踩坑
误区:亏了就不记,眼不见心不烦。
真相:亏损账是最有价值的“错题本”,记清楚原因,才能避免反复踩坑。
老陈的账本里记着一笔亏损:“2024.2.15 某科技股 18元买 15元止损 亏3000元 原因:听小道消息追高,没看基本面”。后来每次想追热点,他就翻这笔账,一年下来少亏了不少。
反观他的邻居老李,2023年三次追高题材股都亏了,却从没记账,每次都说是“运气不好”,结果2024年又犯了同样的错,再亏2万多。
记账要点:亏损必须记全:“股票名、买入价、止损价、亏损金额、核心原因(追高/踩雷/大盘跌)”。每周翻一次,总结高频亏损原因,比如“追高必亏”“小盘股容易踩雷”,下次就主动避开。
10. 账户总盈亏账:每月算一次,心里才有底
误区:凭感觉判断赚没赚钱,年底才算总账。
真相:每月算总盈亏,能及时调整策略,避免全年白忙。总盈亏=所有股票/可转债/打新的收益-所有手续费-利息-税费。
老陈每月底都算总账,2024年4月他的账本是这样的:A股票赚4000元,B股票亏2000元,可转债赚800元,打新赚500元,手续费 印花税 利息共扣1200元,总盈亏=4000-2000 800 500-1200=2100元。
他发现4月交易太频繁,手续费扣得多,5月就减少交易,手续费直接省了600元,总收益反而涨了。要是他年底才算,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记账要点:每月最后一天算总账,记“当月总收益、总支出、净盈亏、主要问题(手续费高/频繁亏损等)”,每季度再汇总一次,及时优化策略。
三、老陈的实操技巧:不用复杂表格,普通人也能记明白
很多人觉得记账麻烦,是因为没找对方法。老陈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办法,每天花10分钟就能搞定,新手一看就会。
1. 工具选对:手机就能记,不用搞复杂表格
- 新手首选:手机备忘录/记事本:建个“炒股记账”文件夹,每笔交易后按固定格式记,比如“日期 股票名 买卖 价格 股数 费用 金额”,简单直观。老陈刚开始炒股就用这个,用了3年没出过错。
- 进阶选:Excel/WPS表格:列好“日期、标的、类型、价格、股数、佣金、印花税、过户费、成本/收入、盈亏”等列,设置自动计算公式,输入数据就能出结果。老陈现在用这个,每月汇总时直接拉公式,特别方便。
- 懒人选:券商APP自带功能:现在很多券商APP有“资产分析”“交易记录”功能,能自动统计手续费、盈亏,但要注意核对,有些APP不会自动算分红税、融资利息,得手动补上。
2. 时机选对:3个时间点记账,不耽误盯盘
- 交易后1分钟:买完或卖完立刻记,别等收盘后忘细节,重点记清楚价格、股数和费用,这些是核心数据。
- 晚上7-8点:花5分钟整理当天的交易,补充完整信息,比如补仓的平均成本、分红到账情况,避免遗漏。
- 月底最后一天:花10分钟算总账,核对券商账单,确保每笔账都对得上,顺便总结当月问题。
老陈说:“记账最怕‘攒着记’,越攒越乱,每天花10分钟,比周末花2小时整理轻松多了。”
3. 重点抓对:这3个数据必须核对,避免错账
- 佣金和印花税:每次交易后,对照券商的成交回报单核对,看佣金是不是按约定的费率收,印花税有没有多扣,发现问题及时找券商沟通。有个散户发现自己佣金是万5,比别人高不少,找券商谈到了万2,一年省了4000多。
- 平均成本:补仓后必须重新算,用“累计总成本÷累计股数”,别用简单平均,算完和券商APP核对,确保一致。
- 总盈亏:每月底把自己算的总盈亏和券商APP的“持仓盈亏 历史盈亏”对比,差太多就要逐笔核对,大概率是漏记了费用。
四、记账的隐藏价值:不只守利润,还能帮你赚更多
老陈说,记账记了1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少亏了钱”,而是通过账本优化了交易习惯,反而赚得更多。这3个“账本用法”,比单纯记账更值钱。
1. 算清“摩擦成本”,减少无效交易
老陈的账本显示,2021年他交易了156次,手续费 印花税共扣了3.2万元,换手率超过300%,当年净赚5万;2022年他减少交易到68次,手续费 印花税只扣了1.1万元,换手率降到120%,净赚反而涨到6.5万。
这就是“摩擦成本”的威力:交易越频繁,手续费、印花税、滑点损失(买入价比预期高,卖出价比预期低)这些成本越高,年化摩擦成本甚至能超过20%。通过记账,你能清楚看到“交易多少次最划算”,比如老陈发现每月交易4-5次,摩擦成本最低,收益最高。
2. 找出“盈利规律”,聚焦赚钱的标的
老陈翻了3年的账本,发现自己买消费股的胜率是68%,买科技股的胜率只有32%;持有超过6个月的股票,盈利概率比持有不足1个月的高50%。后来他就重点买消费股,持股时间拉长,2023年盈利比2022年多了30%。
普通人也能这么做:翻账本看“哪些板块/类型的股票赚得多”“持有多久盈利概率高”,比如有人发现买10元以下的高分红股容易赚,有人发现打新债比打新股稳,聚焦这些领域,赚钱概率自然高。
3. 控制“风险边界”,避免大亏
老陈的账本有个“止损红线”:单只股票亏损超过5%,或者当月总亏损超过1万元,就暂停交易一周。2024年有只股票跌了6%,他立刻止损,还按规矩停了一周,躲过了后续的大跌。
要是不记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亏了多少,很容易“越亏越补”,最后套牢。通过记账设定止损线,相当于给账户装了“安全阀”,能守住本金不亏大钱。
五、最后想说:记账是炒股最笨也最稳的“赚钱招”
老陈常说:“炒股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多牛,而是细节多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手续费、印花税、分红税,就像蚂蚁啃骨头,不知不觉就能把利润啃光;而记账就是“防蚁网”,把这些细节盯牢,才能守住赚来的每一分钱。
他见过太多股民,学了一堆MACD、KDJ指标,却连自己的交易成本都算不清,最后赚的钱全被成本吃了;也见过不少新手,靠着简单记账,避开了频繁交易、追高踩雷的坑,反而比老股民赚得多。
其实记账真不难,不用懂复杂的财务知识,不用搞繁琐的表格,每天花10分钟,记好那十笔账,每月算一次总账,就能让你的炒股之路少走90%的弯路。毕竟,你连自己赚多少、亏多少都搞不清楚,又怎么可能在股市里长期赚钱呢?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炒股记账吗?有没有算过自己一年的手续费、印花税扣了多少?你觉得记账对炒股赚钱帮助大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可以分享你的记账小技巧,咱们一起把账算明白,把利润守得住!
注册公司是建立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的基石。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安全生产资金做账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主页推荐的方法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