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博古弟弟:两根金条建立华润集团,现跻身世界500强,资产破2万亿
发布于 2025-07-15 07:30:03 作者: 第五若云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要你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你的企业就可以合法地运营。接下来,主页将重点带大家了解出名的香港公司注册资金多少,希望可以帮到你。
1938年,香港中环外,一家名叫“联和行”的小贸易公司挂出了牌子。没人知道,仅两根金条当起家本钱,几乎是没学历的秦邦礼,正在用这种不起眼的方式,埋下了后来中国超级巨头——华润集团的种子。八十年一晃而过,那家避风头的贸易行,竟然成了世界前70的万亿级央企?这些事儿若不是有档案,简直说起来让人怀疑是真是假!
其实说起来,最开始谁也没觉得这事儿有一天会做到这么大。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时候选条路,都是被形势推着走的。联和行不过是党在香港建立经济联络点的一个小尝试,别说发财了,能保命都谢天谢地。这种公司的成立,还真不仅是为了生意,更像是一次掩护地下工作、顺便搞点经费用于救援的尝试。但也正是这样,反倒让秦邦礼逮住了大时代的机会。
要说联和行的故事,不能不提1931年的上海。那一年特科遭了顾顺章的背叛,大批同志牺牲,中央的交通线一夜之间断了大半。党中央心急如焚需重建秘密交通点。选人的标准极为苛刻:既要放心,还得有点经营头脑,还必须懂得保密。就这样,秦邦礼被陈云挑了出来。可是秦邦礼算个啥?做过小钱庄学徒,没有什么学历,也没进过正规的革命培训班,他的优势看起来全无。可就是他,被钦点了——介绍的不是别人,是哥哥秦邦宪,也就是博古,老资格了。
秦邦宪这个名字一出来,不少人都会心里打鼓。兄弟搭班子干事,靠的到底是亲情还是能力?有那么一段时间,地方上有人不服气,但后来事实证明秦邦礼真有点门道。他家早先做生意,虽然早年混得悠哉,但老爹一去世,生活立马转了风向。他十五六岁刚刚懂事,就辍学到钱庄当学徒。硬着头皮学了几年,混得比一般人要强,成为无锡钱业职工会的活跃分子。其实这样的人物,有点像是应急队员,也不是那种呆板的理想主义书生。
1927年无锡的农民起义给了秦邦礼第一课。起义失败,大祸临头,他不得不流落上海。这一折腾,他把求生和谋生,两套本事都学了个七八分。没门路、没资本,可只要给他几两银子,他就能在大上海站住脚。这一点,组织看得很清楚——既有基层的韧性,也不缺应变的心智。尤其陈云,看人的眼光一向准,干脆把设立地下交通点的两根金条,交到了秦邦礼手里。
收到金条的那一刻,秦邦礼并没有意气风发的得意,反倒更多的是犹豫。他又怕搞砸,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开米店做掩护,组织救急时才显手腕。起初生意不顺,上海黑社会、警察、同行,什么人都来打探风声。可秦邦礼就是有一股韧劲,看着不起眼,背地里盘算周到。米店盈利不久,党里又让他开家具店,做开会和联络点用。有一次警察突然查店,秦邦礼赶紧藏好文件,拉上几个人装成在打麻将。危难之时才显人心,这下不少人才发现,这人办事够机灵。
那之后,他大概明白了一件事:不得光靠一处,风险太高了。于是滚动开店,糖坊、南货、烟纸、文具慢慢起步。党内对他开始高看一眼。到了广东汕头设新交通站,秦邦礼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派过去。他来回奔波,把上海、汕头路线打通了。运送文件,护送同志,连海外救亡的钱款都能安全送来。说他是单靠关系得势,似乎又说不通。
1935年,秦邦礼被送去苏联学习两年。听起来风光,其实也没少受窝囊气。回来不到两年抗战爆发,这回中央让他到香港隐蔽,经商名义,其实是筹款、护送人员、采买军需。秦邦礼改名杨廉安,组建“联和行”,业务范围搞得很大——当初注册金只有两万美元,但进出口什么都能碰。香港的供应线极其重要,蒋介石断了八路军的军饷后,联和行暗中的救援,成了一条生死通路。那些年,穿梭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秦邦礼,把中法药房、中正药房、西药行一口气盘多了好几家,每家都赚。这事儿要是换个人,怕早就露馅了。
事实证明,有时候门第出身、学历高低真的不顶什么事儿。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小钱庄学徒,偏就能把生意和秘密交通线一起做好。直到1941年香港沦陷,秦邦礼以侨商名义撤到华南,还能开西药、纱布、食盐店做掩护,边做生意,边护送同志。生活上的风浪经常来,感情上的波折也有。在这些最困难的年月,秦邦礼认识了终生伴侣,两个人在一次次逃亡和摸索中,靠得更近。
可峰回路转总来的太快。1946年,黑茶山空难传来,哥哥博古不幸遇难。自己一度沉寂、失落到近乎要放弃。可是真到了那个节点,他反而硬撑了下来。联和行后来正式更名华润,“华”为中华,“润”自毛泽东字,寓意天降甘霖。而实际上,这时候的华润公司还只是地下经济链上的一环,真正爆发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有人说,建国最难的不是穷,是被恶意切断的生路。需要进口的东西断了,城市里居民都过不下去。那几年美国和欧洲的禁运,别人压根不留你活路。毛泽东选择暂时不动香港,成了中国贸易中枢的保命符。华润“联和行"承上启下,成了所有外贸的首选渠道。谁要想和新中国做生意,“先找华润问路”这事在香港甚至国际圈都成了约定俗成。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场对外贸易的浪潮,华润参与的商品已经从最早的粮食扩展成了上百种。澳大利亚跟中国谈贸易,就是华润给引的线。连广交会,最先是华润提出来的。表面上是公司,实际上俨然外贸部的“副手”。对权力有依赖也没错,其实这一段华润的成功不全是靠国家主导,细节操作也要看市场。要按现在的市场逻辑回头算,有的地方甚至觉得他们冒了太多风险,却又一次次避免了致命错误。
六十年代,香港暴雨引发大灾,华润搞出了“三趟快车”,每天供应新鲜蔬菜,保障香港平稳;七十年代油荒,华润主动扩建油库,稳定了燃油供应。那些年事多波折,时运未必总能顺,但凡有一点失误,后面的成绩也许就不在了。
到了改革开放,华润持续调整,把贸易从代理往自营转型。九十年代起,华润带头在香港上市,资金运作走向现代市场。进入新世纪,从进出口龙头变成了医药、电力、零售、地产多元巨兽。芯片产业,第三代半导体,华润也盯着干,甚至未来的突破点都敢第一个冲上。
这些年,每遇到大灾,华润依然冲在前面:2008年汶川地震,总集团捐出6500多万元;2021年郑州水灾当口救援;2022年甘孜泸定地震,5000万元毫不含糊;新冠疫情期间,物资与资金立刻送到一线。华润双鹤旗下四大厂连夜复工保药。再看2022年,华润已进全球500强前70名,公司实体超两千家,员工随便一数就是数十万人。
有意思的是,秦邦礼最后因为一次突发病,1968年就走了,再没看到之后华润的万丈高楼。也说不上遗憾,毕竟谁又能预料,八十年前没人当真的贸易行,居然活成了中国企业群体的风向标。这一路经济的坎坷、历史的变迁、人物的无奈、天时地利的变幻,都被串成了一个华润独有的传奇。
有时候商人的本性里,其实没那么多壮志。秦邦礼曾言,一半是形势所迫,一半也许是偶然。他的命运如中国企业史的横截面:身不由己时拼命腾挪,机会跳出来,顾不上多想就抓住。你要真说他一直胸有成竹?其实谁敢保证开局就全算明白?
但反过来说,没有一代代人的攒劲,没有真刀真枪在风浪中闯出来的底气,华润能活下来吗?毕竟回头看来,靠政策,靠时代,也靠个人,哪一样单独放大都不成事,到底是成全了彼此。
今天的华润,既是一座企业,更是一叠缓慢铺展的中国经济样本。它测不准、计划不全、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可偏偏这样,混杂了不完美和矛盾、野心与现实、偶然和必然,才让它在不确定中不断求存。
没人能准确预言下一个八十年。或许现实会愿意给这样一种企业继续写传奇。
通过注册公司,您可以更好地保护您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出名的香港公司注册资金多少,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主页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