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红树叶财务财税法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红树叶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公司注册 > 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的成长史

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的成长史

发布于 2025-08-01 05:18:03 作者: 延晶燕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的企业才能够合法地运营。下面,跟着主页一起认识惠阳怎样在香港注册公司,希望本文能解答你当下的一些困惑。

今年4月,作为中海壳牌二期项目重要组成部分,SMPO/POD项目正式投产。大亚湾区供图

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韩庆鹏 摄

近日,2021化工园区30强名单公布,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区”)再次夺魁,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30年前,大亚湾区的建立,为惠州打开了一个向外的窗口。在时代的浪潮中,从边陲渔村到竞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从进军石化产业到发展新兴产业……大亚湾区越走越远。

30年披荆斩棘、30年沧桑巨变。三十而立,大亚湾区还在日新月异。当前,大亚湾区正努力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积极融入“双区”建设,打造活力湾区、开放湾区、美丽湾区、安全湾区、幸福湾区。

撰文:马发洲 韩庆鹏

1 从南海渔村到石化基地

海风徐徐,站在三棵树公园观景台上远眺,整齐划一的巨大储罐,纵横交错的管廊映入眼帘。更远处,万吨油轮缓缓驶入港口……在这片远离繁华的大亚湾石化区,万千工人忙碌其中,项目建设高效进行。

三十载春秋,三棵古树见证着大亚湾区的沧桑变化。那时,大亚湾石化区还是一片沿海荒地。“不少地方的草长得比人还要高。”大亚湾区相关人士回忆道,在海岸边时常见到小海蟹四处爬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惠州还是个农业大市,基本没有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惠阳地委提出,要把“屁股”挪过来,从农业坐到工业上。1987年,惠阳地区提出建设一个炼油厂的设想。

正是在做炼油厂的前期研究中,惠州获悉中海油和壳牌公司有意合作,计划在国内建石化大项目的信息。惠阳地委领导班子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发展石化产业,大港口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大亚湾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优良的天然航道,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此,惠阳地委迅速成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我们邀请专业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把地质、洋流、台风、航道等情况都摸了个底。”曾担任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委书记的郑永和回忆道。

1988年,中海油和壳牌公司的专家首次来大亚湾实地考察,惠州送上了一份100多万字的详细资料,引起了专家组的极大兴趣。历经多轮考察、洽谈、磋商、会谈,惠州终于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1989年3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英荷壳牌公司签署合资经营南海石化项目意向书。1998年2月,中荷双方在荷兰国会大厦签订南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回忆起这段谈判历程,郑永和记忆犹新,“壳牌公司的工作作风十分专业、严谨,方案一直在不断优化”。

随着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成了建设用地。当时,不少工人顶着烈日在此“开荒”。由于周围没有遮挡,屹立在海边的三棵大树,如同3把大伞,为工人们提供了一片歇息纳凉的空间。

在中海壳牌等大项目加持下,那时一度流行“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号,吸引大批投资者、人才南下惠州。如韩国LG集团、普利斯通、李长荣化工等行业龙头前来,一举奠定了惠州“石化强市”的基础。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大亚湾石化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2002年11月1日,当时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破土动工;2006年,中海壳牌一期项目投产,项目引进了13项世界领先技术(含壳牌专有技术);2014年12月,总投资约49亿美元的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2 从“大炼油”到强链补链

雨后初晴。在大亚湾石化区,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工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今年1月还是一片空旷平整的工地上,如今项目主体装置基础初见雏形,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抢抓时间施工。

“没有优良的营商环境,项目建设不可能这么顺利。”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琪表示。从去年落户以来,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其建设不断跑出“加”:2020年8月13日,项目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2021年1月7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这是恒力集团在华南地区布局的首个产业项目。预计到明年二季度,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两条250万吨/年PTA(PTA即精对苯二甲酸)生产线将在这里投产。该项目将有利于补齐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短板,助力惠州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大亚湾石化区,另一个“巨无霸”石化项目——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也在建设。去年4月22日,在全球疫情笼罩的特殊时期,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云开工”。紧随其后,去年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签约”仪式。

从南海石化项目掀开序章,到国企、外企、民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数据显示,大亚湾石化区落户项目96宗,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产业链。园区石化产业关联度达95%,循环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去年园区实现产值1343.4亿元。

时光匆匆,斗转星移。大亚湾区已经成长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和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园区。目前,大亚湾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当前,大亚湾区坚持“一核心、三集群”方向,即发展壮大大炼油大乙烯“核心”,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石化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今年1—4月,大亚湾区动工、竣工投产项目29宗,投资总额约396亿元。其中,石化中下游及配套项目为14宗,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石化产品种类,提高综合竞争力。比如中海壳牌SMPO/POD项目、巴斯夫扩建、忠信苯酚丙酮、仁信聚苯乙烯二三期等项目将壮大碳三、碳四及芳烃的产业规模;宇新顺酐、丁酮及溶剂油、宙邦三期等项目将填补碳二、碳四产业链相关产品的空白。

3 从单核驱动向多极突破

“三来一补”,如今听过这词的人不多。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绝对的热门词汇。“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种“三来一补”企业在大亚湾区蓬勃兴起,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作为大亚湾区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弘科技”)也是从代工起步。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光弘科技从昔日的小工厂成长为行业龙头,成为华为、OPPO、小米等企业的合作伙伴。在2020年全球50大EMS代工厂榜单中,光弘科技排第44位。

“谁说代工不需要技术?”在唐建兴看来,现在的代工已不是低端产业,也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很激烈,关键是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把品质做好、把成本降低,那么客户自然会找上门。”

今年5月,光弘科技第三智能产业园项目在大亚湾区新兴产业园启动。该智能产业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这标志着光弘科技向成为全球领先的EMS企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光弘科技将在此配套全自动贴片生产线、自动测试生产线、智能物流设施等行业领先设备,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生产智能手机5000万台。届时,光弘科技在惠州将达到年产智能手机过亿台的规模。除加大5G布局外,光弘科技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等领域。

除了扎根惠州,光弘科技还在香港、深圳设有公司,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双区”建设。同时,在浙江嘉兴设有工厂,布局长三角市场。此外,光弘科技还在印度、越南等地布局,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光弘科技是大亚湾企业成长的一个侧影。曾经的“三来一补”企业,走过转型升级的路口,走上创新之路。在临近深圳的西部片区,聚集了比亚迪、东风本田、光弘科技、住电电装、奥拓等知名企业。

近年来,大亚湾区意识到产业结构的“长短脚”,认识到石化产业一家独大的问题。去年以来,大亚湾高标准布局千亿级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园,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新兴产业园区,科达利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正在建设。该项目是由深圳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亚湾区投资兴建的第二个工业园。“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好。”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励建立表示,这是公司决定建设第二个项目的原因之一。

新兴产业园是大亚湾区重点打造的产业平台之一。今年大亚湾区工作会议提出,结合大亚湾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大亚湾石化区、新兴产业园、港口现代物流经济带、滨海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1 3”产业发展平台,争取黄金般的资源产生黄金般的效益。

▶专访

郑永和:

大亚湾会越来越好!

“很多人一生做不了几件大事,我只是比较幸运,能够参与这个大项目的建设。”近日,郑永和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970年8月,25岁的郑永和,任惠阳县澳头造船厂技术员,从此与大亚湾结下不解之缘。开发惠州港、参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谈判、建设……30年如白驹过隙,在提及大亚湾时,他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正如他所说的,“像看到自己的小孩在成长”。

巧妙解决基础建设资金问题

中海壳牌一期项目(即原南海石化项目,2000年10月28日签约后改名)落户后,首要问题就是项目所在地村民搬迁。但基础建设、移民搬迁所需的巨额经费,成为摆在惠州市面前的一大难题。

2000年,惠州GDP约400亿元,财政资金捉襟见肘。惠州算了一笔账,项目配套工程、平整土地、搬迁、村民安置等要超过16亿元。以惠州的财力,没有办法拿出钱来,也没有多少资产可以抵押。

在反复思虑后,郑永和找到了时任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的领导,提议以项目的地方预期税款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当时,他们看好这个项目,原则上同意。”郑永和回忆道,“银行也有顾虑,你现在分管财政,要是以后离开这个位置,我找谁?”于是,郑永和提议,让惠州市人大做个决议,同意市政府进行贷款。最终,惠州顺利借到13亿元,加上省支持3亿元资金,解决了难题。

“大亚湾人民很识大体、顾大局,这批村民为这个项目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郑永和表示,在长达10年的谈判时间里,村民们被要求不得扩建、扩种,房屋、田地均要维持原状,他们都遵照执行了。“当时,市里按照最高的土地补偿标准给村民补偿。”

坚持环保安全的发展理念

在服务中海壳牌项目的过程中,壳牌公司对安全、环保的理念和坚持,深深影响了大亚湾石化区的发展。不少领导干部对“环保”“安全”的发展理念,从初步了解到深入认识,最终坚定不移践行。

彼时,壳牌的工人在施工中发现一个鸟窝,请来了专家鉴定,等小鸟孵出后才搬走鸟巢;为了让海底的珊瑚不受引堤施工影响,聘请专业队伍把部分珊瑚移植到邻近海域,定期监测它们移植后的生长情况……

“要做到环保过关、安全性有把握,一定要大企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郑永和感慨良多,于是,大亚湾区早早定下了“规矩”,要上项目就要上排在行业前列的。

在中海壳牌等大项目加持下,大批投资者南下惠州。然而,二十年前定的门槛,大亚湾都守住了。“落户石化区的项目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看到大亚湾开发区正朝着高质量发展、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迈进,郑永和感到很欣慰。

“相信大亚湾会越来越好!”郑永和说。

■相关

昔日移民村

今朝展新颜

在西区街道东联村里,城市小区整齐划一,广场上绿树成荫、鲜花点缀,各式各样的沿街商铺忙碌着招揽顾客,村民悠闲地在大街小巷散步。时光匆匆,斗转星移,东联村整村搬迁至此已经20年了。

原来,由于中海壳牌项目落户的用地需求,东联村土地被征用。村民响应政府号召、顾全大局,全村村民从霞涌搬迁至西区街道上杨片区,为项目建设和大亚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2年2月5日,腊月廿四,恰逢南方小年。时年30岁出头的东联村村民黄庆存和家人收拾好家当,离别了祖辈生活数百年的故土,搬迁到新家园。“坐上汽车时,村里许多老人流下了泪水。”

“历经20年发展,东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是东联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黄庆存表示,就业机会多了,过去耕地种地、出海打鱼,如今办厂打工、出租房屋,生活质量提高了。

新一代村民在这里出生、成长。让黄庆存自豪的是,“近年来,村里每年都会出20多个大学生”。为了记录村庄的历史变迁,让后代更了解村史,东联村正计划挖掘史料、实物,打造村史馆。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大事记(部分)

1993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0年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合营合同在北京正式签订,标志着项目落户惠州。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也是中国一次性利用欧美资本最大的合资项目。

2002年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

中海壳牌一期项目正式投产

2009年

中海油惠州炼化一期项目投产

2012年

被列为全国首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化工园区

2014年

入选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广东唯一)

2017年

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广东唯一)

2018年

中海壳牌惠州乙烯二期项目投产

2019年

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名

2020年

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

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

2021年

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惠州)PTA项目动工

通过注册公司,您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商业合作机会。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惠阳怎样在香港注册公司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主页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备案号:粤ICP备17121331号 红树叶财务咨询管理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