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红树叶财务财税法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红树叶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代理记账 > 医保控费的硬币两面:当医院开始‘精打细算’,患者是喜是忧?

医保控费的硬币两面:当医院开始‘精打细算’,患者是喜是忧?

发布于 2025-09-15 00:42:04 作者: 羽嫔然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要你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你的企业就可以合法地运营。接下来,主页将介绍医院做账,希望可以让你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医保按病种付费(DRG/DIP)这几年在中国医疗体系里掀起的风浪,不亚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它的初衷很简单:遏制过度医疗,防止医保基金被乱花。毕竟,以前按项目付费的时代,医院多开药、多做检查就能多赚钱,医保基金像漏水的桶,钱哗啦啦往外流。

现在好了,一个病种固定一个价,医院治得再贵,医保也只给那么多,超出的部分自己贴。听起来很合理,对吧?可现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题。

当医院变成“成本会计”

DRG/DIP的逻辑是让医院从“花钱大户”变成“精打细算的会计”。

但问题来了,医院算账的本事再强,也不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如果治一个病医保只给5000块,而实际成本要8000,医院要么亏钱,要么……想办法省钱。于是,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有的医生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但“不必要”是谁定义的?

对医保来说是控费,对患者来说可能是漏诊的风险。

比如,一个肺炎病人,按标准流程应该做CT,但医院为了不超支,可能只拍个X光片了事。还有的医院更“聪明”,直接让病情复杂的患者去挂“自费号”或者转院,毕竟治得越复杂,亏得越狠。

更离谱的是,有些医院开始玩“数字游戏”。既然医保按病种分组付钱,那干脆把轻症写成重症,把一次住院拆成两次——反正系统里看到的只是代码,不是真实的病人。这种“高编高套”的操作,本质上和以前的多开检查一样,只是换了个马甲。

新技术的“囚徒困境”

医疗技术的进步本来是好事,但在DRG/DIP的世界里,创新反而成了负担。

比如,一种新的抗癌药效果更好,但价格是旧药的十倍,医院用了就铁定亏本,那医生会怎么选?要么让患者自费,要么干脆不用。结果就是,医保控费的目的达到了,但患者的治疗选择反而变少了。

这种情况在基层医院更明显。大医院或许还能靠规模效应勉强撑住,小医院本来资源就有限,现在还得算清楚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搞不好就直接放弃某些复杂病例,让患者往大医院挤——这又和分级诊疗的初衷背道而驰。

监管的猫鼠游戏

医保局当然知道这些猫腻,所以这几年各种智能审核、大数据监控手段全上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院的应对方式也越来越隐蔽。比如,以前过度检查是明目张胆多开项目,现在可能是“合理”拆分——本来一次全腹CT能搞定的事,拆成上腹、中腹、下腹三次做,既能多收费,又不容易被系统抓出来。

更讽刺的是,即便被抓到,处罚力度也未必能震慑违规者。有的医院违规金额几千万,最后只退回几万块了事,违法成本低得可怜。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理,反而让一些医院觉得“不违规才亏了”。

患者的尴尬处境

在这场医院和医保的博弈中,患者的位置很微妙。

理论上,DRG/DIP减少了过度医疗,患者应该受益。但现实中,很多人发现,住院时间变短了、某些药开不到了、检查变少了——是好是坏,取决于你遇到的是“精打细算”还是“偷工减料”。

更麻烦的是商业保险。以前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靠住院费用很容易达到,现在医院控费严格,住院花不了多少钱,免赔额反而更难触达,保险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未来:控费与质量的平衡木

医保控费本身没错,但任何政策都不能只有“堵”没有“疏”。

比如,病种分组能不能更科学、调整更及时?对于真正需要高成本治疗的病例,能不能有豁免机制?监管能不能更智能,而不是靠医院和医保局玩“猫鼠游戏”?

医疗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不是会计做账。如果控费的代价是医疗质量下降,那省下来的钱,最终可能还是得用患者的健康来买单。

通过注册公司,您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医院做账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主页的其他内容。

备案号:粤ICP备17121331号 红树叶财务咨询管理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