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红树叶财务财税法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红树叶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代理记账 > 聊一聊股份支付

聊一聊股份支付

发布于 2025-09-28 11:48:03 作者: 赫宛凝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的企业才能够合法地运营。主页将会介绍费用化怎么做账,有相关疑问的阅读者,那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聊一聊股份支付

聊一聊股份支付

在《聊聊宁德时代的资产负债表(四)——股东权益篇》里,我谈到了宁德时代上市以来都用限制性股票来对管理层进行激励,当时只简单介绍了一下股份支付的相关内容。今天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家企业除了日常为了购买自己员工的服务支付的现金对价—工资、奖金、福利外,还会支付以自家股份为基础计算的报酬。后者就被称为股份支付。

在企业会计准则上,股份支付的定义是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在上市公司中用股份支付这种方式来支付员工的薪酬主要希望员工与企业的利益深度绑定,只有员工全身心的投入企业,企业的价值增加了,员工手中的企业股权才会大幅增值。像宁德时代、泡泡玛特,它们的员工很多都由于这几年公司的股价的大幅上涨而实现了财务自由。下面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聊一聊股份支付。

一、股份支付的特性。

股份支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发生在企业与其职工之间,或发生在企业与为之提供服务的其他方之间。以企业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企业与股东之间,这种叫增资,还有发生在合并方与被合并方之间,这种叫收购。只有发生在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才叫股份支付。其实就是用另一种形式来购买职工提供的服务;

2、其目的是获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企业将这些服务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而不是转手用于其他交易;

3、股份支付的定价是以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未来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这个未来价值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活跃的市场报价,比如上市公司的股价;(2)没有活跃市场的就采用期权定价模型。一般我们关注的公司都是上市公司,都有活跃的市场报价。

二、股份支付的类型。

股份支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就是以企业自身的股份比如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股份作为报酬直接发放给职工。

另一种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就是先以企业自身股份为基础计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值,然后按行权时的股价将股份转换为现金支付给职工。一般未上市企业采用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较多,像华为就是一个代表。

我们关注的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所以今天主要介绍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三、股份支付的流程。

股份支付主要有四个主要环节,构成了股份支付的完整流程。

1、授予日;2、可行权;3、行权;4、出售。

1、授予日。授予日就是股份支付协议获得批准的日期。说的直白点就是股份支付协议获得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的日期及与授予对象(员工)对相关条款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的日期两个中的较晚者就是授予日。比如某年1月1日股份支付协议或董事会通过,1月10日获股东大会批准,1月30日与所授予员工签署了该协议,则1月30日就是授予日。股份支付协议中会规定可行权条件、等待期、授予对象范围、授予股票数量和行权价格等内容。

2、可行权日。可行权日就是在等待期(授予日与可行权日之间的时段)内所有可行权条件均已完成(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授予对象可以以行权价格购买授予的股票的日期。到了可行权日不代表授予对象就一定要行权,比如此时的股价低于行权价,肯定没人会选择行权,直接从二级市场上买要更划算。只有当行权价相对股价有溢价时才会有人行权。

3、行权日。行权日就是授予对象以事先定好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企业股票的日期。上面说了,如果股价比行权价还低可以选择不行权(傻子才会行权)。但不能一直不行权,一般公司会在股份支付协议里设定行权有效期,超过了行权有效期还没有行权的,期权作废。

4、出售日。出售日就是授予对象将已行权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的日期。这个很好理解,但根据我国法规的规定,在授予对象行权之后要有一段禁售期,在这段时间之内是禁止卖出授予的股票的,比如董事/高管在任职期间每年最多只能卖25%的股票,离职后半年内不能卖。其他员工可能也有6个月的限制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短期套利扰乱市场。禁售期一过卖出股票的日子就是出售日。当然授予对象可以选择一直持有不卖出。

限制性股票的流程和上面给那张图有点不一样,限制性股票一般要求授予日后立即行权,也就是授予对象要马上缴纳股款,企业马上发行股票(或用库存股)给授予对象,然后规定锁定期,就相当于股票期权的等待期,在锁定期内授予对象对这些股票没有处置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抵押,授予对象要达到解锁条件才能解锁,也就相当于可行权条件,比如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等,如果没有达到解锁条件,企业回购授予对象手中的限制性股票。

有的股份支付协议规定一次授予分批行权,比如一次授予100名管理人员每人3000份股票期权,分三批行权,第一批等待期1年,第二批等待期2年,第三批等待期3年,每批等待期之后可行权1000股。这种股份支付会将这三批分别看做三个独立的股份支付协议,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四、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关键参数。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我认为首先是为了确定授予期权产生的费用。巴菲特和芒格有一段时间非常反对企业授予管理层股票期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企业没有把股票期权作为成本费用计入利润表,从而大大的美化了公司业绩。巴菲特在1998年致股东信中连续反问:如果期权不是一种薪酬形式,那它们是什么?如果薪酬不是费用,那它是什么?如果费用不应该计入收益计算中,那么它们应该计入哪里?美国会计准则最终在2005年将期权费用化作为了强制要求。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在等待期分摊费用主要是为了体现‘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会计原则,员工提供服务换取期权,公司就得在服务期间把期权价值算成费用;

我们A股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费用化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财政部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明确要求将股票期权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费用,并在等待期内分摊。

至于行权后的股票发行和股款缴纳的会计处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这个我们后面讲。

股份支付产生的费用要在等待期内进行逐年分摊。这是因为股份支付是为了购买授予对象(企业员工)在等待期或锁定期内的服务的,比如某企业授予100名员工每人1000股股票期权,行权价格10元/股,行权条件为必须在公司服务满三年,且这三年每年净利润增速不低于10%。这个股票期权就是购买这100名员工在为公司服务的三年内为使净利润达到预定目标所付出的努力,也可以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给员工额外付的报酬,因此这笔报酬就要作为费用计入等待期的利润表中。

股份支付在等待期的会计处理需要确定几个参数:

1、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个公允价值其实就是实际支付给授予对象的奖金或工资,只是它是以股票的形式体现,实际计入成本或费用的就是它。为什么这么说呢?企业一般的增发是不会产生费用的,比如上市公司A以当期股价50元/股增发1万股,会计处理就是(假设不考虑发行费用):

借:银行存款 50万

贷:股本 1万

资本公积 49万

这不会产生任何费用。但股份支付不一样,股份支付协议一般会订一个行权价格,行权价格通常取以下两者中的较高者:1)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2)草案公布前20个、60个或120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之一。比如,如果前1日股价是10元,前20日均价是9元,行权价就不能低于10元。这个行权价与授予日股票在活跃市场上的价格(即股价)的差额就是公允价值。接着这个例子,授予日当天的股价是15元,那么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就是5元/股。就相当于企业10元钱卖给你股票,然后你以15元在市场上出售,你赚取的这5元差价就相当于企业给你发的奖金或工资,是需要公司作为费用计入利润表的。这就是它和一般的股票增发的区别。

股票期权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一般是通过期权定价模型来确认,这个比较复杂,考虑的参数很多,比如有效期、波动率、无风险利率等。

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就好确定了,就是授予日的行权价格和授予的股价的差额。限制性股票由于要求授予对象马上行权,所以行权价都要低于当时的股价,不然也不会有人行权了。

有一点要注意,对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价值是指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与等待期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无关。这么规定一个是与国际接轨,全球的主要会计准则都是这么规定的。一个也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因为公司最终交付给员工的是公司自身的股票(权益工具),对于权益工具,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就是历史成本计量。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管理层通过股价波动调节费用。

2、授予股票的数量。也就是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数量,这个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可能会有人员在等待期内离职。企业要在等待期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每年的12月31日)来估计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数量在剩余等待期的估计值,称为最佳估计数,来确定当期股份支付产生的成本费用。

比如说一份股票期权,等待期3年,从2025年1月1日到2027年12月31日,授予200名员工每人1000份公司股票,在2025年12月31日这200名员工中有10人离职,公司估计未来两年还会有15日离职,那么在计算2025年因股票期权产生的费用时,估计授予的股票数量就是(200-10-15)*1000=175*1000=175,000份,这个数就是在2025年12月31日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数。到了1年后的2026年12月31日,如果这一年又有10名员工离职(算上上一年的实际已经有20名员工离职了),公司估计未来一年还会有15名员工离职,那么在计算过去两年累计的费用时,最佳估计数就变为了(200-10-10-15)*1000=165*1000=165,000份。

3、可行权条件。这个上面简单介绍过,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就是授予对象必须满足在企业服务多少年,一般多为3年或5年。业绩条件分两种,一种是市场条件,一种是非市场条件。市场条件是与授予的权益工具市场价格相关的条件,比如股份支付协议中规定在等待期股价每年上涨多大幅度才可行权。非市场条件是除了市场条件之外的其他业绩条件,比如在等待期每年要达到的最低盈利目标或销售目标才可行权。

当其他所有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非市场条件都达到了,市场条件是否达到不影响授予对象行权与否。我个人理解市场条件只是一个参考条件,能达到大家皆大欢喜,达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其他条件达到照样可以行权。

4、等待期。等待期其实就是为了完成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所需要的时间。比如服务期限条件要求授予对象必须在企业服务满3年,这3年就是等待期。比如非市场条件要求公司未来三年每年的净利润增值不得低于10%,这三年也是等待期。各项条件均按照股份支付协议的要求达成则代表等待期结束,可以行权了。

五、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现在我们将要进入股份支付最重要的环节,等待期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等待期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就是将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在等待期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摊,将分摊的成本费用计入当期的利润表,同时调增其他资本公积。

这个累计成本费用的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成本费用 =等待期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数*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已完成的等待期/整个等待期)。

为什么要增加其他资本公积呢?主要因为期权最终是通过发新股结算,所以先记在‘其他资本公积’里,等行权时再转到‘股本溢价’,相当于提前为未来发股做好权益准备。

用一个完整的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上市公司A于2022年1月1日(授予日)向其200名管理层每人授予1万股股票期权,授予日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0元/股,行权价也为10元/股,可行权条件是这些员工必须自2022年1月1日起在公司服务满3年,即到2024年12月31日。同时在第一年的年末公司净利润增速要达到20%,第二年的年末公司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速要达到15%,第三年的年末公司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速要达到10%。

在2022年12月31日,公司净利润增长了21%,同时有8人离职,公司预计未来两年仍会有6人离职,同时公司预计2023年公司的净利润仍将以18%的增长。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净利润增长了15%,在这一年实际有4人离职,公司预计未来一年还会有5人离职。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净利润零增长,但三年平均净利润达到了12%,这一年公司实际有2人离职。

在第一年公司净利润增长了21%,达到了业绩条件,同时公司实际有8人离职,预计还会有6人离职,所以在2022年12月31日的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数为(200-8-6)*10000=1,860,000份,已完成的等待期/整个等待期为1/3,授予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0元/股,因此分摊至2022年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为:

1,860,000*10*1/3= 6,200,000元。

2022年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6,200,000元

贷:其他资本公积 6,200,000元

在第二年公司净利润增长了15%,两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了18%,同样达到了业绩条件,同时公司实际有4人离职,预计还会有5人离职,所以在2023年12月31日的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数为(200-8-4-5)*10000=1,830,000份,已完成的等待期/整个等待期为2/3,授予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0元/股,因此累计的成本费用为: 1,830,000*10*2/3=12,200,000元。

分摊至2022年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为:12,200,000元- 6,200,000元=6,000,000元

2023年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6,000,000元

贷:其他资本公积 6,000,000元

在第三年公司净利润零增长,但三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了12%,勉强达到了业绩条件,同时公司实际有2人离职,所以在2023年12月31日的权益工具的最佳估计数为(200-8-4-2)*10000=1,860,000份,已完成的等待期/整个等待期为3/3,授予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0元/股,因此累计的成本费用为: 1,860,000*10*3/3=18,600,000元。

分摊至2022年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为:18,600,000元-12,200,000元=6,400,000元

2024年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6,400,000元

贷:其他资本公积 6,400,000元

假如第三年的净利润为-10%,致使三年平均净利润增速为8.67%,没有达到第三年的业绩要求,那么要将前两年的费用全部冲回,同时冲减其他资本公积:

借:其他资本公积 12,200,000元

贷:管理费用 12,200,000元

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与上面的基本差不太多。

六、股份支付行权的会计处理。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权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分别介绍。

1、股票期权的行权。当行权时,员工用预先定好的价格(行权价)购买预定数量的股票,企业同时发行等量的股票,面值与实际缴纳股款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同时将等待期累计的其他资本公积结转入股本溢价。

接上面的例子,假如可行权日一到,这186名员工立即行权,缴纳股款为186*10000*10=18,600,000元,公司发行股票1,860,000股,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8,600,000元

贷:股本 1,860,000元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6,740,000元

同时结转等待期累计的其他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600,000元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8,600,000元

2、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在行权方面就比股票期权复杂一点了。限制性股票要求授予对象在授予日或其之后一个很短的期限内马上行权,同时公司根据授予对象缴纳的股款发行股票(一般为非公开发行),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

限制性股票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授予对象行权且企业发行股票后,公司要马上确认回购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承担了‘未来可能回购股票’的合同责任(因为有可能授予对象不能达到解锁条件)。根据会计准则,这种责任属于一项负债,必须单独记账。同时,为了平衡报表,还要同步记一笔‘库存股’(相当于提前冻结这部分股票)。如果最终解锁成功,再把这笔负债和库存股对冲掉,这样处理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潜在风险和权益变动。

因此,当公司向管理层授予限制性股票时,在授予日或其后很短的一段期间内要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借款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这个银行借款等于行权价格(一般都低于授予日的股价)乘以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就是授予对象缴纳的股款,同时企业发行等量的股票,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

同时确认回购义务:

借:库存股

贷: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

这里库存股和其他应付款的数额等于发行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乘以回购价格,回购价格一般都等于行权价格。

当锁定期后均达到了限制性股票的解锁条件,则将回购义务冲回,即:

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

贷:库存股

如果有部分或全部限制性股票在锁定期过后没有达到解锁条件,则公司将按回购价格回购并注销相应数量的股票,即用回购金额冲减其他应付款,用库存股冲减股本和资本公积:

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

贷:银行借款

借:库存股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这就是限制性股票行权的整个过程,当锁定期过后授予对象可以分批解锁时不做会计处理。

掌握了关于股份支付的一至六的内容,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基本就足够了。当然还有一些知识点更加复杂一点,比如可行权条件的更改、限制性股票在锁定期派息的处理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去学习,篇幅关系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内容有点枯燥,没办法会计学习就是让人头昏眼花,但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基本的会计知识是一定要掌握的,至于学习的深入程度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把握就好。

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都是本人的理解,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通过注册公司,您可以更好地保护您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费用化怎么做账,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主页的其他内容。

备案号:粤ICP备17121331号 红树叶财务咨询管理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