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注册公司红树叶财务财税法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红树叶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1317-2164-214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代理记账 > 金融借贷记账

金融借贷记账

发布于 2025-11-10 04:48:03 作者: 及凝绿

注册公司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任务之一。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复杂,但是只要你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你的企业就可以合法地运营。下面,主页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怎么做账方便,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深入了解借贷记账的原理和应用。从会计等式的平衡原则到金融会计的特殊性,再到复式记账的具体规则,文章通过图解和实例你快速掌握这一关键技能。

在掌握了基础的支付设计后,进一步提升支付领域专业能力时,首先遇到的瓶颈往往是账务知识。并且支付使用的金融会计科目,与普通的企业会计还是有所不同。我以前就踩过这个坑,爬过了会计基础后,发现还是有金融会计这座大山横在面前。

所以本文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次性把最基础会计和金融会计给讲清楚。

01 左右平衡,会计等式

我们拥有很多现金、银行卡、房子、车子,信用卡、房贷、车贷,这些账如何才能算清楚呢?在会计中就是通过会计等式来记录经济活动,通过等式的左右平衡,来核算账务的准确性。

1.1.左右平衡

在会计视角下一切都是平衡的,你拥有一样东西的同时就会失去一样东西,比如我们拥有一件衣服就需要刷卡消费,我们买一套房子就需要掏空家里六个口袋和找银行贷款。

图1:账务的平衡原则

在生活中,我们的所有财产与债务也都是平衡,它们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样。可能你会说:“我买东西全用借记卡、买房子全款、买车全款,这个过程就没有债务了呀?”

其实,你获得工资就要付出劳动,你投资就要投入本金,用父母的钱买房子就要赡养父母等等,所有负债无处不在,只是有内外支之分而已。

所以会计是关注你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仅关注你花钱的这一个方面。

1.2.会计等式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经济活动,会计准则将“经济活动”抽象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和费用。这六个要素共同构成一组会计等式,便于记录和核算。

这六个会计要素组成了三个会计等式“静态等式、动态等式、会计恒等式”

1)静态等式:记录余额

在财产和债务相互转换交换中,财产就是资产类要素,而债务相对复杂些,它由外部债务和内部债务构成。

图2:静态等式

资产:会给你带来收益

资产是指能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资源,对我们个人而言,包括银行卡里的钱、储蓄、房产和借给它人的借条等。

负债:外部债务

负债就是会导致收益流出,需要偿还的一项义务,也就是我们欠的外债。这里就包含了各种的贷款、抵押的房产,以及为了还债支付利息和税金。

所有者权益:内部债务

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剩下来的钱,这些钱需要你进行二次分配。其实这就是一项内部的债务,对我们个人来说就是包括父母的赞助买房的钱,你打工后的工资结余,你的额外投资收益等。

静态等式的特点就是,它像我们的账户余额一样,一直在变动。只有你每个月去算一下账的时候三个会计要素才会平衡,所以我们称其为“静态等式”。

2)动态等式:记录发生额

如何去记录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经济交易呢?这个就是最常见的收入、支出和利润。在会计要素上支出又称为费用。它们三者是永远都相等的。

图3:动态等式

收入:经营活动中的钱的流入。就是各种钱收入明细和每天的汇总。费用:为获取收入或维持经营等花出去的钱。就是各种支出的明细与每天的汇总。利润:经营活动赚到的钱,也是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差额。就是收入和支出相减之后的发生金额。

可以看到,动态等式就实时记录你收款、付款这一瞬间的所有活动,它不关心你过去有多少钱,将来要还多少债,未来要如何二次分配,所以它可以随时保持平衡。

3)恒等式:全面反映经济活动

静态等式需要在结账时才能平衡,而动态等式虽然一直都是平衡的,但是它不全面,两者都只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因此,为全面反映经济状况,出现了会计恒等式,它结合了静态和动态等式的特点。

图4:会计恒等式

由于利润的增加和减少会影响到最终给股东的收益,因此把动态等式代入静态等式就得到了一个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1:资产=负债 收入-费用

这样的恒等式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等式两边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衡,这对进行会计核算会非常的方便。

会计恒等式2:资产 费用=负债 收入

为了更加方便记账的账务处理,通过对第一个等式交换,就形成了第二种会计恒等式。这个等式也是平时借贷记账中最常用的,这个我们后面在借贷记账时重点介绍。

02 清算往来,金融会计

2.1.会计核算制度

了解了会计等式我们就可以进行借贷记账了吗?还不行,因为我们平时学的都是企业会计,它金融会计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们先要了解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耦合与分离

图6:银行与企业的比较(来源《简明会计-程序员视角》)

企业会计分离:

一般企业由于经历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财务入账会晚于业务发生。需要通过财务结算来匹配订单与资金完成核算。所以企业天然依赖人工和工作流,这也是企业要有业财一体化的原因。

银行会计耦合

银行是一个企业它也要遵守会计核算制度,但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经营的产品直接就是货币,所以它要实时根据资金变动情况来记账,因此银行的经济活动与会计核算存在耦合。需要通过中间的共同类科目来实现业务的往来清算,所以银行天然依赖科技实现线上化。

2)两种核算制度

企业通过两种会计制度来核算经济活动:它们分别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图7:两种会计核算制度

收付实现制:

实际收到现金才记账,不管实际签了合同没有,所以它是一种实收实付的会计核算制度。银行的线上交易会采用这种方式,它可以实时地记录现金流发生的情况。

权责发生制:

收到订单、签订合同、开出发票等确认收入和支出的凭证就能记账,不需要立即收到钱。当实际收到钱之后再去核销这笔账务。

3)系统层面的映射

图8:两种制度在系统层面映射

基于这样的游戏规则,在系统层面就表现出它需要一组账户实时地向用户反映资金变动情况,同时它需要一套会计账簿来登记应收应付的资产和负债关系。

因此,从三流合一的角度来看,联机交易订单驱动了客户资金的变动,并且通过会计分录来同步进行账务登记,最终跨行资金到账后两者对平,就能给客户结算资金了。

2.2.金融借贷记账

1)金融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由财政部下发的,分为总账类科目和明细账务科目。

总账类科目,是在会计要素上进行了扩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沿用了会计要素;而费用/收入则纳入了损益类科目;在金融会计领域增加了一个特色科目共同类,它主要是用来记录往来清算账务的。

明细账科目,用于记录具体的账务细节,是对总账科目的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多级如二级、三级等。但实际记账时,最终依据的是最末级的科目,中间各级主要用于分类。

图7:金融会计科目

2)复式记账规则

复式记账又叫借贷记账,它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平衡原则。每一笔账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账户之间同时通过借和贷的方式进行登记,这样账务就能登记准确,也比较容易查找问题。

图8:极简的复式记账规则

按照最简单的会计等式,资产和负债科目分在等式左右两边(注意它们位置不能变),它们分别由“T字型账户”记录账务信息。

等式左右,决定借贷增减

等式两边分别有资产和负债两个T字账户,每个账户左边为“借”,右边为“贷”。根据账户在等式的左边还是右边,借和贷的增减也是不同的。

记账明细:它就是一个账簿,用来记录账户上发生的每一笔资金变动的明细;发生金额:就是对借方和贷方的记账明细的金额进行汇总。账户余额:每个账户有期初、期末两个账簿的余额,用来结账的时候使用。

账户余额是有借贷方向的,期末结算的时候需要对借方和贷方的发生额进行一个轧差来更新期末余额

会计账户余额与钱包账户余额

虽然两者都是叫账户余额,但是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会计账户余额只有在期末才会更新,而钱包账户余额则是实时更新的。

2.3 金融借贷记账

了解了一个最简单的双科目记账后,我们知道借贷的增加是看它在等式左右来区分的,所以这次我们用一个完整的金融会计等式来看如何记账的。

1)金融记账等式

在金融记账等式下,增加了共同类科目,它具有资产和负债的双重属性,有了这个科目,跨行清算的往来账务就能通过这个科目来进行处理了。只要把当日的往来做个轧差,就能知道进行时应该收差清算还是付差清算了,非常方便。

图9:金融复式记账等式

金融会计中借贷的增减也是根据所处等式的左右来确定的。

等式左边:借增贷减,包含资产类、损益类-费用、共同类-应收;等式右边:借减贷增,包含负债类、损益类-收入、共同类-应付;

详细的规则见下表,要掌握金融的借贷记账,以下这些记账规则要勤于练习,烂熟于心。

图10:借贷记账规则表

2)试算平衡校验

完成了借贷记账,最终还要检查下是否有错误,这就是试算平衡检查。检查方式也很简单,把记账过程中所有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按照借方、贷方进行汇总。最终三个金额的借贷方都要相等。

图11:试算平衡表

讲在最后

其实复式记账也不是很复杂,就是了解了记账规则之后要找些场景做几遍核算就能熟悉了,最后我用一张金融会计的地图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内容吧。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注册公司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怎么做账方便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主页推荐的方法去处理。

备案号:粤ICP备17121331号 红树叶财务咨询管理

郑重申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必将追究法律责任